精彩是生活,不精彩也是。平平淡淡才是真。
如果某君愿意在标题中的逗号去掉,加一个“狗”字,并且连起来读的话,我也挺乐意的,意思差不多,程度稍加深浅。
凡是遇到令人惊奇的事,便会产生奇奇怪怪的想法,产生的映射多了,对应的函数越复杂。最近的琐事多哎,想捋捋清楚。
第一个是会走路的火车故事。大连到北京,硬座,11个半小时。这时上来一个大叔请我在到站的时候帮他的侄女搬箱子,看她样子挺小,不过后来我才晓得人家比我大2岁。故事到此应该结束了,每个人看好自己的包,做自己的事情,默默等待下一站。人到无聊的时候总归会想法子让故事波澜不惊。不知道是谁先起的头,就聊上了。她跟我说她在初中有多调皮,她说她因为小,多么受班上男生的宠爱,她还说高中不想上学就逃出来打工,有多么的后悔。她很像《追忆似水年华》那个被牛奶洗过的女孩儿一样。我就向她描述我的高中生活慵懒随意,大学生活独立自主。破天荒和一个stranger聊了四个小时。后来,从北京到徐州的动车上,在车厢里又认识了几个东北人,有学生,有老板,有夫妇,一路聊着,侃着,看着电影。我也很奇怪为什么这样奇怪的组合也可以聊的这么欢快。再后来,回到县城的大巴上,和一位母亲攀谈了许久,谈学习,谈她的她以为不争气的孩子。我常常被教导一个人出去的时候要防火防盗,因此我也常常觉得两个座位之间就是深沟战壕,井水不犯河水。直到现在才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小偷都偷你的包。最起码,在这一个旅途中,我们相遇,一起度过这几个充实的小时。受益匪浅,谢谢你们,那个有个性的天津女孩儿,动车组11车35号软卧车厢,很破很破的长途巴士。
回到家才真心觉得,终于给了自己唯一可以放纵的地方。饭不用做,衣服不用洗,这要是在学校,都得自己搞定。在北京的十几天,自己买菜做饭,着实让我从一个只懂怎么吃,不懂怎么做的家伙到可以窥见做饭的艺术。父母会老,兄弟姐妹和朋友们会有自己的家庭,你却还在依赖他们,希望父母做做饭,哥哥多照顾,朋友多陪陪。曾经我以为我很独立,那只不过是精神独立而已,这我在高中时便已然成型,殊不知欠缺的还有生活独立和经济独立。可我还是那么依赖你们,我不懂怎么与熟识以外的人长期相处,喜新厌旧是天性,我更怕这个。共同经历过才有友情和爱情,所以我才不看好异地恋,所以我才佩服正在坚守的人们。
最近无意间翻出毕业光盘,就是那个到目前为止只在毕业典礼上看过一次的枫杨树下和青春是美丽的。今晚又看了一次,有意思,又想了许多。想多了就会背很多的包袱,包袱多了就会有压力,压力多了心情就变糟,心情不好就想要逃避,逃到一个幻想着只有两三个人的世界里,一起读读书。其实挺想过《我们仨》里面的生活,钱老和杨绛边读书边生活,书生意气一辈子。然后才发现他们确实是极其般配的一对,再想想自己,什么时候可以找到一眼望过去觉得很充实的一个人呢?念及于此,想起刘畅的话,心情不好谈恋爱吧。有那么一种冲动,两个人一起,如钱老他们一家。瞎想,不码流水账了,洗洗睡了